尊周思明

四、余论

由宣武祠、武烈祠崇祀明朝东征将领,到肃宗建大报坛崇祀明 神宗,最后英祖将大报坛延及明太祖、明崇祯帝,这是朝鲜王室感 恩思明思想发展的结果。在感恩崇报的过程中,朝鲜借此加强与明 朝的联系,确立其承继了明朝以来的中华正统,从而解决其现实政 治中的正统危机与矛盾。

我们从上面对大报坛设立时的争论过程看出,国王比朝臣对 崇祀明朝皇帝更为热切。大报坛从设立到扩展,都是经过国王肃 宗与英祖同朝臣三次大的辩论后,方才付诸实施。清朝取得中原 王朝的统治地位,对朝鲜国王原来所信奉的中华正统加以极大的 冲击,国王不可能从清朝得到其统治的合法性,因为这同其所坚 持的儒家义理观相违背,作为藩国的朝鲜,唯有强化与明朝的关 系,通过对明朝皇帝的祭祀,表明其正统性由来已久,而且是得 到中华正统王朝明朝的确认,以确立和强化其自身的正统地位, 强化其统治基础。这是历代朝鲜国王重视崇祀明朝皇帝,强调 尊周思明的背后深层的原因。朝臣反对并非认为不该崇祀明朝皇 帝,而是担心礼节上与现实中的困难,但在国王的坚持下,相关 的问题皆一一克服。在对大明皇帝的崇祀中,朝鲜找寻到自身的 正统性。

综观清诸帝对正统论的阐述,与前面所谈朝鲜诸儒正统论的认 识,解释绝然不同,无一相似之处,其主要不同之点可概述如次: 其一,清朝抹杀华夷之别,以为华夷之别不过是地域不同,满汉之 分不过是籍贯不同,清之满洲如中国之籍贯。“九州四海之广,中 华处百分之一,其东西南朔,同在天覆地载之中者,即是一理一 气,岂中华与夷狄有两个天地乎!”同处一个天地之下,又无本 质的差别,从而将华夷本来意义上文化的差别,加以抹杀。而朝鲜362

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

严执华夷之别,直斥清朝为夷狄、胡人,坚持华夷乃天下之大分, 夷狄等同禽兽,故不可同日而语。

其二,清以为正统不过是“继前统、受新命”,而清朝乃承继 天命,受天眷顾,故而得承明朝之大统。朝鲜以为明朝灭亡之后, 中华大统已绝,只是大统一脉,偏寄三韩,故而高举“尊王攘夷” 的大旗,以捍卫朝鲜“小中华”之正统余息。

其三,清以为明亡于流寇,并非亡于清人。清乃败流寇而得天 下,为明报仇,有德于明朝,进而有德于中国。朝鲜则不仅视清为 明之寇仇,更以两次加兵于朝鲜,使朝鲜对清满怀着仇恨,所谓国 恨私仇集于一身,所以对清朝有复仇北伐之志。

因此,尽管清朝与朝鲜都打着《春秋》大义、紫阳《纲目》旗 号,但对正统论的解释完全不同。清朝抹杀华夷之别,意在模糊其 先天不足,倡导“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从而使子民认同其正统地 位。朝鲜否认清朝正统地位,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意在突出朝 鲜承继了明朝以来的正统地位,以解决现实中政权合法性问题。清朝 深知武力征服朝鲜虽不难,但要令朝鲜真心实意地臣服,甚至比汉族 人更不容易,所以既以高压严密监视朝鲜,又大肆施恩,以收其人 心。大体而言,清入关前以高压手段为主,人关以后,以施恩笼络为 主,最终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笼络,终于使朝鲜内部出现反对传统尊周 思想,提出北学的倡议,清代中朝关系也日益密切,最终在面对西方 势力人侵之际,朝鲜仰仗清朝作为后盾,将清朝视作其“卫正斥邪” 的依靠。可见清朝德化政策还是有效果的。

第七章清对朝鲜思明之感知与对应397

朝鲜对待清朝有这样绝然不同的两种心态,在如何处理这种两 面性时,朝鮮国王往往有一种非常复条的心恋。正祖(1776-180 在位)时代正是朝鲜与清朝关系消除敌意、迈上友好的时代,而正 祖本人却又是朝鲜历史上提倡尊周思明理念最为积极的国王之一。 正祖有一段话很能说明他这种矛盾的政策和心态,他说:

噫,裙滩以来,凡我上下孰不忍痛包羞,而彼待我厚,我岂 必愆于礼乎?故其所赉方物,予既临殿阅视,且令卿亲行,事毋 曰:夫既或治之,不惟势之所使然耳,礼则然虽然,皇坛在彼, 《匪风》《下泉》之思,宁忍一日忘于中也。以诗赆之,忾念之 怀,自有形于言表者,须秘之勿宣也。①

一方面与清朝要礼尚往来,礼节上不得有半点疏忽。“彼待我 厚,我岂必愆于礼乎?”在清人德化政策之下,朝鲜礼节上的应酬 还是相当认真的。另一方面,对于“匪风下泉”之思,亦丝毫未曾 忘记,以求心灵上的平衡。正祖的心态反映了当时朝鲜人对清朝的 一种普遍的写照:外交礼仪上,谨守藩邦职责,不得有半点违逆; 在文化心态上,依然视明朝为中华正统。

由于清朝对朝鲜使臣的优待,使得朝鲜使臣能较容易地吸收 清朝文化。正是使行促使北学派的形成,并对传统尊周观加以批 评。当时李德懋(1741-1793)、柳得恭(1748-1807)、朴齐家 (1750-1805)、李书九(1754-1825)四人号称“四家”诗社, 它与以洪大容(1731-1783)、朴趾源(1737—1805)为师友的燕岩学派,时称北学派

①正祖:《弘斋全书》卷五《端李福源充上价使赴沈阳》,第72页。

2) 李元淳认为联系朝鲜与先进中国大陆文化唯一的文化渠道就是赴京使行。 透过此渠道,朝鲜既接受了明清先进文化,并加以移植朝鲜,同时又接受 由西东渐的西方文化。见其《朝鲜赴京使行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中韩 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960-1949》,第346页。

最后修改日期: 2023年4月14日

作者

留言

撰写回覆或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